命運因果生死學講座~太上清靜經之音訊連結 - 因果命運生死學講座錄音檔區 - 實證因果紫微斗數學會
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印證因緣果報的真實存在→已經運用本門的「宿緣律」,破天荒全過程,在網路公開討論區兩萬多篇公開問答,超過萬次的宿世因緣推算,幾達100/100的神準推斷了雙方注定的宿緣互動心態、互動過程與結局,印證了人與人之間確實存在著注定的宿世緣分。而這神準的宿世緣分,也就是顯示了前世冤欠或是前世恩德,造成今生注定的貴人或是冤親小人,這也證實了因緣果報的存在;而掌握貴人冤親的天機契機,也就掌握了今生成功失敗的重要關鍵。實證天理因果真實存在→前世因果功過能印證→運用本門的「因果律」超過千次的前世因果功過推斷,不只是神準推斷出今生必然的命運過程型態,也神驗的推斷出前世因果與祖宗因果,對於本身命運吉凶的重大影響,實證了「因緣同類相生」「前世因果今生相反承受」的因果天理,詳細的因果作用原理闡述如下;在精彩主題區中「前世今生因果」的故事中,就陳列了多個可以查證歷史而印證過的真人真事實例;通常認為前世因果今生難以求證,但是在這些事例中,依據本門紫微因果律,卻真正可以從祖上歷史因果經歷的實證來看,印證出「宿世因果報應」是有某些傳承的依據。 因為,單從自身一組生辰資料就可以準確推算出自身之外的祖上多代的主要歷史因果功過,這不就明顯的呈現出因緣果報的「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的「因緣承受」法則,也就是「善惡因緣必有前世因」「善惡到頭終有報,不爭早與遲」;再從「因果律」中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緣同類相生」的因緣承受法則,可以讓人明顯的理解這些「前世因」,既是祖上的功過遺產,再從「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的因緣法則,可也就是明顯呈現自身在多次前世輪迴中的主要因果功過。協助超昇業障,教導修行功果→達爾文的進化論,不也就是肉體生命基因的「因緣承受」,並在之後的發展,開啟了生命基因科學的昌盛; 「實證因果紫微」的斗數原理也就如進化論般、劃時代的證實了「因果論」,也將在以後陸續發布的主題中,呈現出「實證因果紫微」的斗數推算系統,可以像生命的基因與演化科學;甚至更科學地,將宿世緣分的互動規律,命格與緣份的運作原理,像精密的基因工程,去掌握因果基因結構,與因果基因交換的精密技術智慧;精妙的「實證因果紫微」斗數系統,將可以無可限量進化,與研究發展應用,可以像「生命基因科學」般的幫助人類生命靈魂的進化與救贖。

實證因果紫微斗數學會

以紫微斗數印證因緣果報的真實存在,存有大量的網友推算案例
精準論斷今生命運課題、前世因果、冤親貴人、國家運勢


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158號12樓 預約電話:(02)8925-8927 預約時間:15:00~21:00
 找回密碼
 加入紫微斗數學會網站會員
查看: 8911|引用: 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命運因果生死學講座~太上清靜經之音訊連結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妙諦因果師 發表於 2010-10-18 23: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命運因果生死學講座--太上清靜經

10/10太上清靜經之音訊連結
https://3344888.tw/recording/99年10月10日太上清淨經-1.mp3
https://3344888.tw/recording/99年10月10日太上清淨經-2.mp3

11/4太上清靜經(上)之音訊連結
https://3344888.tw/recording/99年11月4日太上清靜經完結-1.mp3

11/4太上清靜經(中)之音訊連結
https://3344888.tw/recording/99年11月4日太上清靜經完結-2.mp3

11/4太上清靜經(下)之音訊連結

https://3344888.tw/recording/99年11月4日太上清靜經完結-3.mp3


命運因果生死學講座~太上清靜經之簡介
http://blog.yam.com/e3344888/article/32393149
2#
晨曦〈道師〉 發表於 2010-11-13 23:09 | 只看該作者

太上清淨經 之 撰作探討 與道教地位

太上清淨經  之  撰作探討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一書,標榜太上老君所說經。太上老君,當是依託,真正的作者及撰作年代不詳。至於有關此書撰作年代及撰者的探討,歷來約有底下數說:
1、以為此經三國葛玄所傳。《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經末識語云:「仙人葛仙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徧。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得之,南宮列仙;下士修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昇入金門。』」文中以為此經傳自西王母,而葛玄筆之成書。
2、以為後世偽撰。宋.黃震《黃氏日抄》論《陰符經》:「後世有偽為道書者,曰《常清淨經》;有偽為佛書者,曰《般若經》;千變萬化,皆不出反常一語,初非異事,乃雷同語耳。」黃氏以為道教的《常清淨經》、佛教的《般若經》都是後世偽撰,但未說明是哪一朝之人所杜撰。
3、以為唐時道徒所撰。今人任繼愈《道藏提要》頁447第0615條云:「是書蓋出於唐代。《續修四庫提要》以『太上老君』之稱,源於葛稚川[1],以經中襲用佛家名辭如三毒六欲之類,不見於六朝以前古籍,判斷是書為後世道流偽託。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等題記,亦不過依託者妄題。」
  上述說法中,《續修四庫提要》之說,失之考據,不僅「太上老君」一詞已見於《老子想爾注》,不出自葛稚川;「六欲」一詞在中土先秦《呂氏春秋》已出現;三毒則漢魏六朝佛經所常見;皆不足以證明《清靜經》出於六朝後。再者,任繼愈《道藏提要》說「是書蓋出於唐代。」亦僅是推測而無實據。至於宋人黃震之論述佛道書多出於後人依託,非本人親撰,實際上經書絕大多數是後人偽撰,黃震之語,並無太大意義。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清靜經》經末載葛玄所說的傳經系統。據葛仙公(三國葛玄)之說,此經是老子口授,老子傳西王母,王母傳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傳東華帝君,東華傳葛玄。由老子至東華帝君,皆口口相傳,至葛玄才把它筆之成書。
  宗教經書的傳承系表,通常是由近處向遠處尋找依託,所以《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所說的老子傳經系統,也應是依託。而由於《清靜經》是葛玄筆之成書看來,葛玄應為此經流傳之關鍵人物,也因而有可能此經是葛玄所撰作。這種情形,猶如張陵撰造《五斗經(北斗、南斗、東斗、西斗、中斗)》而託言老君所降授一般。至於《清靜經》出現「觀空以空」,其哲理雖不違道家心齋坐忘說,但用詞近於佛教,則可能出自後人改篡文字;然而也可能是原有而不是改篡。在這點上,以今日現存之資料所見,尚無法去遽下斷論。然而不管如何,以史料所呈現者而言,此經在唐初應已存在,其撰作年代至遲不晚於唐,更極可能是六朝末至唐初間的作品;當然也有可能是葛玄之作,只是可能性比較小。筆者此說的理由在於: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今所見之最早註本為唐末之杜光庭註。證明了此經唐末已存在。再者,王元暉《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書後有王大敘題識及元.蔣華子於皇慶初元(西元1312年)上巳日的跋文。元.王大敘,其題識云:「大敘嘗獲紫清白真人分章證誤,司馬子微解註之本。言言造微,句句明理,實乃修真之指歸。切懼斯文之漫滅,輙繡梓以廣其傳……句曲山人王大敘謹識。」(《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是字號》台灣新文豐縮印本第二十八冊八0五頁下)文中之「白真人」為白玉蟾;而「司馬子微」,則為唐武則天朝之司馬承禎(647--735)。司馬承禎,字子微,師事嵩山道士潘師正,武后、睿宗、玄宗朝屬次召見,唐玄宗並於開元九年,親受其法籙。如據王大敘所言,則此書在武后朝已存在,又,《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一卷,無名氏註(《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是字號》台灣新文豐縮印本第二十八冊七五九頁上至七九0頁上),註中多載誦經感應事蹟,其年代最早者為南朝劉宋時元田夫,最後一則為北宋神宗熙寧元年(西元一0六八年)事,其餘感應故事,都為唐代時事。但無名氏感應事蹟中所載唐代諸帝年號,訛誤特甚,如以「慶元」、「慶曆」、「太平」為唐世年號;這種誤記,當是撰者據所聞而記,然而也是註者史識缺略以致誤題年號。再者,註中所引南朝劉宋元田夫事,由於撰者缺乏史識,因而《清靜經》是否在南朝劉宋時已流通,尚難以據無名氏之感應故事做推斷。
  再者,南宋孝宗朝的鄭樵《通志略.藝文略第五.道家二》載錄彼時所見《清靜經》的註本有董朝奇注、吳中起注、周申注、孫膺注、劉本等六家之注。宋.鄭樵(1104-〜1160)《通志略.藝文略第五.道家二》云:「《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說常清靜經》一卷(董朝奇注);又一卷(吳中起注);又一卷(周申注);又一卷(孫膺注);又別解一卷;又一卷(劉本)注。」這六家註之撰者,都應是北宋,甚或是唐及唐前之人所註,由於鄭樵未標註者年代而無法斷定。但在鄭樵時既已有那麼多人注經,再由無名子《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所載感應事蹟,大都在唐代;而晚唐道士杜光庭曾為此書作註,其書現存;且王元暉《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所載王大敘之書後題識,已提及唐「司馬子微解註之本」。據此則《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在唐初應已存在,且在唐時已流行。因而此書的撰作年代,至遲應是在唐初,而更可能是六朝時所撰道書,甚且或竟是葛玄流傳之書。但綜合現存史料所見來說,以撰成於六朝末至唐初的可能性最高。
  又,《雲笈七籤》卷十七收錄了《老君清淨心經》,其文字與《正統道藏.太清部.退字號》,新文豐刊本四六冊二四一至二四二頁所收《太上老君清靜心經》一卷相同。關於《太上老君清靜心經》一書,《道藏提要》第九二五頁1159條《太上老君清靜心經》云:
「宋《祕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著錄此書,《雲笈七籤》卷十七載此書,題《老君清靜心經》,文字與道藏本同。此書與洞神部之《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簡稱《清靜經》)內容大體相同,《清靜經》有杜光庭註,其書當出唐代,凡三百九十餘字,較為精鍊。《清靜心經》約六百字,其中並有七言偈語。此兩書孰先孰後,尚待考證。」
  筆者以為,今以內容看來,所謂《心經》者,通常是指該經之「精華」而言,如佛教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般若經》之精華;道教之《高上玉皇心印經》是內丹修煉之精華;同理《太上老君清靜心經》應是《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之精華。既取精華,所以《心經》通常較原經為短;然而《太上老君清靜心經》反而較《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文字為多,不是取其精華,而是在闡釋《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的道理,所以《太上老君清靜心經》應是撰成在《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之後,用以解釋《清靜經》者。在本書譯註部分,筆者曾引《太上老君清靜心經》云:「老君曰:夫道一清一濁,一靜一動。清靜為本,濁動為末;故陽清陰濁,陽動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正統道藏.太清部.退字號》,新文豐刊本四六冊二四一頁)以為此句看來是在解釋《清靜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又,《清靜經》云:「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而《太上老君清靜心經》云:「既常清靜,及會其道,與真道會,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既無所得,強名為得,為化眾生,開方便道。老君曰:道所以能得者,其在自心。自心得道,道不使得;得是自得之道,不名為得,故言實無所得。」(《正統道藏.太清部.退字號》,新文豐刊本四六冊二四一頁)《心經》以心中的領悟「自得」為得道,顯然在為《清靜經》之「得道」二字作註解。既是心中之領悟(「自心得道」),自無實際之東西可得,所以說是「實無所得」。以上可以看出《清靜心經》在解釋《清靜經》。
《太上老君清靜心經》已收錄於北宋真宗時張君房所編《雲笈七籤》中,那麼亦可間接證明,此書唐代已存在。另外《太上老君內觀經》亦有解說《清靜經》之現象(如六欲說,見本書註譯部分,不另引)。這類的以經解經,都應在該經廣為流行,廣受重視後才產生;因而《清靜經》的撰成年代在唐初或六朝的可能性是極高的,也是較近於情理的推測。

清靜經在  道教的地位:評述一


《清靜經》,為道教哲理方面的重要經典,也是全真教的日課誦本,道教徒及一貫道信徒,都極重視此經。此經自唐至民國,歷代註者不一,但諸家每以修道之書來看待此書:或以為此經所講為內丹修煉法門;或以為此經論述儒家理學經世修身之術;或用《易經》先天後天卦象說經;或用佛教遣空有、去三毒來說經;或視之為守丹田滅三尸之修煉法門。諸家註雖能各圓其說,但皆偏向於以「術」解經,而忽略了此經在「學」上的貢獻。
 
《清靜經》以「清靜」二字為全經之主軸。清靜與濁動相反,清靜契道,濁動應物;清屬陽,卻由靜而生;靜屬陰,卻以濁為根。此經在哲理上,是沿承《老子》、《文子》、《莊子》等道家「道」、「物」說之理論而來。道為本體,物為現象;本體永常不變;現象有相有用,而有生滅終始。經中說明現象間萬物之陰陽、清濁、動靜等關係,以及人如何由物而返道的修煉方式。經文雖僅三百九十一字,卻是《老》、《莊》以後重要的哲理性道經。另外,《正統道藏.太清部.退字號》所收《太上老君清靜心經》,內容與此經相近,可視為此經之註解;而《太上老君內觀經》亦有不少處文字,似在註解此經。道藏中,除這本經有以經解經的現象外,另外則有《陰符經三皇玉訣》、《天機經》,是在註解《黃帝陰符經》者。既以經解經,足見《清靜經》是經中之經,其重要性,可直追《老子》、《陰符經》等重要道典。


太上清淨經  之  道教地位:評述二

《清靜經》為道教重要經典,亦為重陽祖師全真四經之一,如「真人勸人誦《般若心經》、《道德》、《清靜經》及《孝經》,云可以修證」。(《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目前留存最早者為收入《正統道藏》的後蜀廣成先生杜光庭註本,本文即採其白文,註解從略。
清靜之教為全真家風,以下撮採先秦兩漢道家論述清靜教語,併丹陽真人所述清靜活計,以饗諸方道友,共契自然無為:


漸悟集
道書名。屬詩詞歌賦匯集之書。二卷。題〝崑崳山馬丹陽撰〞。按馬丹陽〝(1123-1183)金代掌教道士,全真道〝北七真〞之一。

是故清靜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用也。(《淮南子》〈原道訓〉)

大道都來六字,自然清靜無為,有人依得合希夷,視聽何須眼耳。  清靜內容歡喜,無為功就神飛。自然雲步赴瑤池,三島十洲仙會。(《漸悟集》卷下〈贈安靜散人,俱守極‧又〉)

一不輕師慢法,二遵《清靜》仙經,三存精氣養神靈,四把塵勞拂盡。  五戒無明業火,六除俗禮人情,七擒猿馬永安寧,八味瓊漿得飲。(《漸悟集》卷下〈贈任守一〉)

奉勸須看《清靜經》,脫仙模子好搜尋,湛然常寂理幽深。  常處真常常應物,自然無欲亦無心,運行日月作知音。(《漸悟集》卷下〈贈解劉仙〉)


立箇上天真法梯,無形無影亦無基,一條捷徑入無為。  自在逍遙真活計,常清常淨樂希夷,自然天地悉皆歸。(《洞玄金玉集》卷九〈立法梯〉)

持功打坐,禮土哦吟,湌霞辟穀看經。符水精專存想,嗽咽勞形。多迷房中之術,服還元、水火為憑。且不罪,遮般般功法,錯了修行。  若悟無為大道,絕攀緣愛念,喜怒塵情。意靜心清,精秘氣結神凝,自然性停命住,起真慈、功行雙成。金童詔,便攜雲跨鳳,得赴蓬瀛。(《丹陽神光燦》〈贈姜師兄〉)

幻軀模樣,走骨行丘,筭來騁甚風流。父母生你之處,殺你因由。奉勸疾些識破,戀兒孫、有甚程頭。早迴首,把家緣撆下,物外真修。  一箇無為清靜,是仙家秘訣,大道機謀,憑此行持,何必身外搜求。自然汞鈆易結,九還丹、數日全周。神光燦,乘羽輪飆駕,直入瀛洲。(《丹陽神光燦》〈寄零口孫可道〉)

孤眠獨處,不迷外境,常常留心內認。悟徹男清女濁,男動女靜。即非世間男女,是無中、些兒結正。誰信道,却元來便是,自家性命。  捉住遮般妙趣,便澄心遣慾,絕乎視聽。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相應。其中有精有物,覺男兒、自然懷孕。常清靜,產胎仙出現有準。(《丹陽神光燦》〈看《清靜經》,因作是詞,贈徐司判〉)

竒哉至理,常淨常清,易知易曉難行。要做神仙,須索認此為憑。休別搜玄搜妙,便澄心、遣慾忘情。無染著,更無憎無愛,無競無爭。  悟後觸來不動,覺無中、天地悉皆歸寧。日月同宮,晝夜團聚光明。不神而神顯現,駕祥雲、奔赴蓬瀛。朝玉帝,顯真功清靜道成。(《丹陽神光燦》〈贈涇陽縣二女姑〉)

師曰:「清靜之道,人能辨之,則盡善盡美矣。故《經》云:『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言天地者,非外指覆載之天地也,蓋指身中之天地也。人之膈已上為天,膈已下為地。若天氣降,地脉通,上下沖和,精氣自固矣。」此小任仙所說也。(王頤中集《丹陽真人語錄》)

師曰:「清淨者,清為清其心源,淨為淨其炁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故情定而神明生焉;炁海淨,則邪欲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實矣。是以澄心如澄水,養炁如養兒。炁秀則神靈,神靈則炁變,乃清淨所致也。若行有心有為之功,則有盡之術法也;若行無心無為之理,乃無盡之清虛也。」(王頤中集《丹陽真人語錄》)



劣者不才竊以為  老子  道德經這句「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的內涵深邃思想若能體悟,則能對此「太上清靜經」更能融會貫通。
印證因緣果報,實證天理因果,協助超昇業障,教導修行功果
3#
 樓主| 妙諦因果師 發表於 2010-12-9 00:25 | 只看該作者

太上清靜經簡介

老子生平唯一寫過的一部經典→道德經
太上清靜經非老子親寫,而是後人經由天授感應撰寫而成;

社會的普世價值→愛與和平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即佛法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任世界依規律自由運行
夫道者,有清有濁→道(清)在屎尿(濁)中,日常中有其道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男女之間、動靜之間、清濁之間都存在著道,大地五行屬土,而土之德為厚→藏→養;所以一定是先濁後清;如同大便到了土裡也能變成有機肥;礦物、資源、金屬、石油也由土裡蘊孕,黑碳經土的厚藏養也能轉化粹鍊為鑽石。

天地之間→有天是否有地?有地是否有天?
有地無天→例如:月球沒有大氣層的保護作用,在隕石不斷打擊下形成月球表面的坑坑洞泂,因此月球地表就無法產生地的功能---『厚、藏、養』,而浩瀚宇宙中仍有許多星球屬於有地無天,由於地表無法蘊孕生物,因此無法形成多彩多姿的世界;
宇宙除了星球之外,乃無盡虛空,無盡虛空是空與天是完全不同;
有天無地→木星、太陽是大氫汽球,無實質地表;宇宙中很多是氣體星球,沒有地核;一般來說很多恒星是有天無地;很多行星是無天有地;
有天有地→地球,有天(大氣層)保護地球,有四季、有空氣、陽光、水,才能長養萬物;氫氣氣體較輕所以會往上飄,形成大氣層;大氣層的主要成份氨與二氧化氮;濁重的氣凝結成地核,

男動女靜→主要指一陰一陽的兩儀世界;泛指男女、雄雌動物、陰陽觀念…等。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兩儀世界經過物種基因交換而能適應環境,基因進化繼而產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天(大氣層)保護地,濁的源頭來自清,地球本來是一個氣團,濁重氣體形成地核,所以濁的源頭來自清。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無極世界生太極世界(孢子世界)、太極世界跨向陰陽二儀世界的基因交換進化過程,能用心清靜思考就能完全理解上述天地運作的規律,天地就像自家,適應環境後越能如魚得水,懂了天地運作的規律,就能明白天人合一、即身即佛的道理,其內涵都相同,只是名相不同。
唯有清靜後去理解天地運作的規律,才能熟悉環境、適應環境,融入環境就能改變環境。

生命輪迴的旅程是幾千世、幾百世的旅程;那麼是今生的得失重要?還是未來的得失重要?     
因緣法則、因果、都包含在天地運作的規律裡面;氣候、天文、地質也有蝴蝶效應,也包含在天地運作!
4#
妙引因果師 發表於 2010-12-28 01:20 | 只看該作者

太上清靜經(經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啟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惟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 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文章來源:http://blog.yam.com/e3344888/article/32392046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實證因果紫微斗數學會

GMT+8, 2024-3-29 17: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