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辟穀食氣術 ……摘錄與批註 - 晨曦談:正知見vs凡夫知見 - 實證因果紫微斗數學會
印證因緣果報的真實存在→已經運用本門的「宿緣律」,破天荒全過程,在網路公開討論區兩萬多篇公開問答,超過萬次的宿世因緣推算,幾達100/100的神準推斷了雙方注定的宿緣互動心態、互動過程與結局,印證了人與人之間確實存在著注定的宿世緣分。而這神準的宿世緣分,也就是顯示了前世冤欠或是前世恩德,造成今生注定的貴人或是冤親小人,這也證實了因緣果報的存在;而掌握貴人冤親的天機契機,也就掌握了今生成功失敗的重要關鍵。實證天理因果真實存在→前世因果功過能印證→運用本門的「因果律」超過千次的前世因果功過推斷,不只是神準推斷出今生必然的命運過程型態,也神驗的推斷出前世因果與祖宗因果,對於本身命運吉凶的重大影響,實證了「因緣同類相生」「前世因果今生相反承受」的因果天理,詳細的因果作用原理闡述如下;在精彩主題區中「前世今生因果」的故事中,就陳列了多個可以查證歷史而印證過的真人真事實例;通常認為前世因果今生難以求證,但是在這些事例中,依據本門紫微因果律,卻真正可以從祖上歷史因果經歷的實證來看,印證出「宿世因果報應」是有某些傳承的依據。 因為,單從自身一組生辰資料就可以準確推算出自身之外的祖上多代的主要歷史因果功過,這不就明顯的呈現出因緣果報的「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的「因緣承受」法則,也就是「善惡因緣必有前世因」「善惡到頭終有報,不爭早與遲」;再從「因果律」中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緣同類相生」的因緣承受法則,可以讓人明顯的理解這些「前世因」,既是祖上的功過遺產,再從「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的因緣法則,可也就是明顯呈現自身在多次前世輪迴中的主要因果功過。協助超昇業障,教導修行功果→達爾文的進化論,不也就是肉體生命基因的「因緣承受」,並在之後的發展,開啟了生命基因科學的昌盛; 「實證因果紫微」的斗數原理也就如進化論般、劃時代的證實了「因果論」,也將在以後陸續發布的主題中,呈現出「實證因果紫微」的斗數推算系統,可以像生命的基因與演化科學;甚至更科學地,將宿世緣分的互動規律,命格與緣份的運作原理,像精密的基因工程,去掌握因果基因結構,與因果基因交換的精密技術智慧;精妙的「實證因果紫微」斗數系統,將可以無可限量進化,與研究發展應用,可以像「生命基因科學」般的幫助人類生命靈魂的進化與救贖。

實證因果紫微斗數學會

以紫微斗數印證因緣果報的真實存在,存有大量的網友推算案例
精準論斷今生命運課題、前世因果、冤親貴人、國家運勢


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158號12樓 預約電話:(02)8925-8927 預約時間:15:00~21:00
 找回密碼
 加入紫微斗數學會網站會員
查看: 6355|引用: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教辟穀食氣術 ……摘錄與批註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論文來源:道教辟穀食氣術……摘錄與批註
作者:孫嘉鴻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摘 要
辟穀,是避食五穀之意。
食氣,是以氣為食,不再食用人間的五穀,進而吸食天地日月之精氣。
古來修道之士認為:「食穀者智慧而夭」不能長生,相反「食氣者」 卻能達到「神明而壽」。所以,想要長壽延年,就必須「辟穀食氣」。
辟穀食氣術,源遠流長,戰國秦漢間就被列為成仙法門之一,《莊子》、《楚辭》 等書均有明確的記載。而後世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帛書中更對於辟穀食氣術有著詳盡的論述。東漢魏晉時期的不少方士都熱衷於辟穀之術,日後並發展成為道教修煉養生的重要手段;惟歷來養生家評價不一,遠人如葛洪,近人如陳攖寧均持保留態度,事實上,古今中外均不乏辟穀食氣的實例,現代社會裏更充斥著節食減肥的例子,它和古代辟穀食氣有何不同?我們能否能吸取古人的經驗智慧,進而為今人所用,值得做進一步的探討。
本論文嘗試分析討論:
一、道教辟穀食氣術的起源
二、傳統上食六氣說與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辟穀食氣術
三、辟穀食氣術在後世的發展與評價,
四、辟穀食氣術與現代社會等幾項內容。
關鍵詞:道教、道家、辟穀、食氣、氣功
前 言
辟穀,也寫作「避穀」,或稱為卻穀、辟谷、絕穀、絕粒、休糧;是避食五穀之意。食氣,是 以氣為食,不再食用人間的五穀,進而吸食天地日月之精氣。 古有「食五穀致百病」的說法,認為五穀氣性沈濁,易使人生病減壽,因此道家提倡在練功修法中應避開不食或少食為好;辟榖的目的是在清除腸胃中的殘渣,而食氣則是希望吸取天地精華之氣〈晨曦註:所以,現代有斷食療法,三五七天時間不食五穀,可以清除宿便,如果再懂服氣,則更可吸取日月精華〉,所以人體應以多「食氣」替代食物,以達袪病、養身、延年益壽的修身之道。
辟穀食氣的遠源在古今中外均不乏辟穀食氣的實例。早在戰國《莊子》一書就曾經描述過這種能行辟穀之術的神人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 ,而遊乎四海之外。 《莊子.逍遙遊》描述的藐姑射山之神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吸風飲露即「食氣」,不食 五穀即「辟穀」,因為他能行辟穀食氣之術而能保持著青春美貌的容顏與軀體。《呂氏春秋.必己篇 》:「單豹好術,離俗棄塵,不食穀實。」注曰:「不食穀實,行氣道引也。」秦漢時期,在方士中 就已流行不食五穀的長生術,出現了一些辟穀之士。《史記.封襌書》謂:「是時李少君亦以祠竈、 穀道、却老方見上,上尊之。」《史記.留侯世家》:「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又:「乃學辟穀,道引輕身。」《晉書.張忠傳》:「恬靜寡欲,清虛服氣,餐芝餌石,修導養之法。」《列仙傳》 上《赤將子輿傳》:「不食五穀,而啖百草花。」都是避穀之例。
《素問.六節藏象論》認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與五味並舉,可見古人視氣儼如一種糧食。古來修道之士認為:「食穀者智慧而夭」不能長生,是由於人吃了五穀雜糧,腸中積成糞便,穢濁充塞體內的緣故;相反「食氣者」卻能做到「神明而壽」。所以,欲得長壽延年,就必須「却穀食氣」,修煉辟穀之術,這樣有朝一日纔能達到「不食者不死而神」的境地。《淮南子.地形篇》 記載說: 食水者善遊能寒,食土者無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奰,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葉者有絲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氣者神明而壽,食穀者知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這種觀念在求仙思潮推動下,逐漸演生出「食氣者神明而壽」的看法,啟迪人們通過呼吸吐納 一類鍛鍊來與天地大自然相合,獲得大自然永恆無限的性質與能量,從而改善自我生命狀態,袪病強身,健康長壽。
食氣又稱「服氣」,是人與自然界萬物進行能量信息交流轉換的過程,同時也是有效開發人體潛能的重要手段。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呼吸的本質是人體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人吸進含豐富陰離子的空氣後 ,精神振奮、頭腦清醒,給人予心曠神怡之狀,同時,呼吸和脈搏次數減少而且均勻。呼吸富含陰離子的空氣,能促進新陳代謝,利於身體生長發育,提高免疫能力以及增進身心靈的淨化等作用。
在清晨時呼吸新鮮空氣有益健康,長期作深呼吸訓練,有加強肺部活動的功能,做輕緩而深長均勻 的呼吸,能養生且治病。難怪乎古今著重養生之人,都在早晨或拂曉前到野外公園或瀑布或深山森林去鍛煉身體、或進行深呼吸以養生。
傳統上食六氣說:我們如果探討先秦古人所吸食之氣中,最常見者為「六氣」。而「六氣」之意義在各類典藉中 並不一樣。《左傳.昭公元年》: 「(醫和曰)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浮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 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菑。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四肢)疾,雨淫腹疾,晦荏惑疾,明淫心疾。」 此為醫家之言,所強調之六氣顯然為外在天象之變化,而過則為菑,會影響人體生理,而所對應的方位不一。 《左傳.昭公廿五年》: 「(子大叔曰)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 ……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于六氣。」 此段記載則說明人的好、惡、喜、怒、哀、樂,生于六氣。因而強調人或受天地六氣的影響而產生各種情緒變化。 《管子.戒篇》: 「滋味動靜,生之養也。好惡喜怒哀樂,生之變也。聰明當物,生之德也,是故聖人齊滋味而 時動靜。御正六氣之變,禁止聲色之淫。」 注云:「六氣,即好、惡、喜、怒、哀、樂。」 「六氣」,據《左傳》所載醫和之言,是指陰、陽、風、雨、晦、明六種大自然現象。六氣不調即感生六種疾病,而顯現在天為六氣,反應在人則為六情;因此子大叔說「民有好、惡、喜、怒 、哀、樂,生于六氣。」而尹知章注《管子.戒篇》便直接以人之六情釋天之六氣。
至於「六氣」的被用來與神仙修道之術連在一起,《莊子》和《楚辭》均有類似的記載。 《莊子.在宥篇》: 「雲將曰:天氣不和,地氣鬱結,六氣不調,四時不節。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為之奈何?」 《楚辭.遠遊篇》: 「吾將從王喬而娛戲,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氣入而麤穢 除。……吸飛泉之微液兮,懷琬琰之華英。玉色頩以脕顏兮,精醇粹而始壯。質銷鑠以汋約 兮,神要眇以淫放。」 文中「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吸飛泉之微液」等均是食氣。『含』,一作『 食』,其中的六氣,王逸注《楚辭》時曾引《陵陽子明經》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黃氣也。秋食淪陰;淪陰者,日末以後赤黃氣也。冬飲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氣也。夏食正陽;正陽者,南方日中氣也,並天地玄黃之氣,是為六氣。』 又,在六氣說上,晉人李頤在《莊子.消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變)。」下 注云:「平旦為朝霞,日中為正陽,日入為飛泉,夜半為沆瀣,天玄地黃為六氣。」如據李頤所言 ,是六氣中之淪陰,又可稱之為飛泉。
萬物皆恃氣以生存,如果藥物可以使人身輕,與其食藥物,何如食藥物所恃以生存的氣,豈不更爲直捷精要?所以在神仙方術中,觀他們屢言「食氣」,可見氣在他們心目中,本是食糧的代替 品,甚至即食糧本身。而食氣的方法,就是在如上面所指定的時刻,對著太陽或天空行深呼吸,以「吐故納新」。其實食六氣簡單的說即是食「六合之氣」,包含天地及東、西、南、北四方之氣,按照太陽在一日東西南北的不同變化時間,在不同的方位吸食天地日月的精華之氣。傳統上道教最重視的修行時間為子、午、卯、酉四個時辰,正是平旦、日中、日入、日末之時,此說似為道教強調修行時間的源頭,影響可謂深遠。晨曦註:春天卯時服食東方朝霞,冬天子時服食北方沆瀣,秋天卯時西方淪陰之氣,夏天南方日中之氣,每日靜坐吐納可得天地玄黃之氣;練習者可以服氣抵食一餐
總之,從《左傳》的醫和言「天有六氣」到《管子》書中所說的「人的好、惡、喜、怒、哀、 樂,生于六氣」及《莊子.在宥篇》、《楚辭.遠遊篇》等餐食六氣的記載,都說明了先秦時期的中國人早已意識到,在一年四季中不同氣候的變化,以及在一晝夜間不同時間的天氣變化等因素都能直接影響於人體,從而對人體的生理、病理機能産生相應的變動,同時也希望假借天地自然之精氣以調和自己的身心。而《楚辭.遠遊篇》所言之餐食六氣,及《莊子.消遙遊》的禦六氣之辯(變) 則強調吸食天地日月之氣,如能勤加採吸其各時之氣的精華,即可以辟穀食氣。
流風所及,使得後世道教也相當重視吸食日月精氣之法,並逐漸演變成為道教重要修鍊方術之一。
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辟穀食氣術: 1973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帛書和部分竹簡、木箋。經帛書整理小組整理後, 發現其中有醫學養生著作15種,這些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養生著作,也是極其珍貴的古代醫學養 生文獻。其中有一篇名為「却穀食氣」篇有如下的記載: 「去穀者食石韋,朔日食質,日駕(加)一節,旬五而止;旬六始銧,日捐一節,至晦而復質, 與月進退。為首重足輕(體)軫(胗),則昫(呴)炊(吹)之,視利止。」 此帛書雖有殘缺之文,今依專家學者的考釋下已大致可解,使我們對於流行於戰國秦漢間的辟穀食氣術有進一步的了解。而其方法上敘述則頗為具體,今依原文次序分別說明如下
一、在辟穀方法上需循序漸進《却穀食氣》篇首先是講「卻穀」。書中「卻穀」並不是什麽都不吃,而是「食石葦」,即一種補藥,服食程序是「朔日食質,日駕(加)一節,旬五而止;旬六始銧(匡),日捐一節,至晦而複質 ,與月進退」。(匡)是虧的意思,即每月上半月遞增,下半月遞減,食量與月亮盈虧相應。在辟穀方式上根據天地四時的自然運行,隨月逐日服食天地之精氣,來達到辟穀目的,以求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方士行辟穀服氣術時,常要服食一些草木藥去除其體積滯、沉疴,即所謂的「服辟穀之藥 」;辟穀者在辟穀之時大多進食一些如白朮、山藥、茯苓、黃精、枸杞、大棗、核桃、粟子、花生 之類的藥物,是因為辟穀不吃穀物,為了避免饑餓並營養身體,這樣辟穀食氣纔能達到較好的養生效果。〈晨曦註:逐漸減少用餐
二、在食氣的方法上則採用呴吹之法 「食氣者爲呴吹,則以始臥與始興。凡呴,中息而吹。年二十者,朝二十,暮二十,二日之暮 二百。年三十者,朝三十,暮三十,三日之暮三百。此數推之。」 關於此段諸家解釋差異頗大。馬繼興先生認為:「呴(xu,音虛)和吹都是指呼氣。但二者的排氣方法不同。呴是張開口腔,呼出暖氣的方法;而吹是將口腔閉攏,從口縫中吹出冷氣的方法。呴 呼吸的練功要求是:在每次呼氣時,先將胸中之氣,用呴法呼出。呼到一半時,即將口閉上,再改 用吹法把胸中餘氣排出。至於每次吸氣,則聽其自然。」杜正勝先生的看法是:「呴吹是呼氣之法,有人說呴吹都是呼法,唯有暖冷氣之別,但如果只呼無吸,恐怕不能叫做「食氣」,應該還是 一吹一吸的。」而筆者根據實修經驗對於「中息而吹」一辭有不同的解釋,所謂「中息而吹」馬氏解釋為「先將胸中之氣,用呴法呼出。呼到一半時,即將口閉上,再改用吹法把胸中餘氣排出,而氣又有暖冷 氣之別。」此說過於曲折而不近情理。因為很難照他的方法實修,又要顧及氣的暖冷頗不容易。杜氏的「一呼一吸」說較合理。筆者以為「中息」,是指讓它在腹中停留久一點,應該是吸氣後,讓它停息在腹中片刻後,再緩慢的呼出。即是作腹式深呼吸:先深深吸一口氣深入丹田後,默數一、 二、三、四、五後,再呼出。此方式較近自然法則,後世修道者較多採用,類似禪宗的數息法。〈晨曦註:大口吸氣,緩吐氣,中間停息,之後要盡量吐光,須用到丹田小腹之力
食氣必需配合四季晝夜變化,春食一去濁陽,和以銧光、朝暇(霞),昏清可。夏食一去湯風,和以朝暇(霞)、行暨,昏清可 。秋食一去□□、霜(霧),霜(霧)和以輸陽、銧,昏清可。冬食一去凌陰,和以□陽、銧光、 輸陽、輸陰,昏清可。 因此具體的練功方法是,一年四季分別利用出現六氣的有利天氣環境時間,進行有節奏的深呼吸, 但禁止在有害的天氣時練功。這就是:春天一選用朝霞或銧光之時,禁止在濃霧籠罩的天氣時食氣。夏天一選用朝霞朝或行暨之時,禁止在酷暑加熱風天氣時食氣。秋天一選用輸陽或銧光之時,禁止在霜霧或清(冷)風天氣時食氣。冬天一選用輸陽、端陽、銧光、輸陰之時,禁在嚴寒森冷的天氣時食氣。從養生的觀點而言,古人已發現在自然界中大氣質量變化的主耍因素和每一天晝夜的不同時間及其周圍環境密切相關。如能勤加採吸其各時之氣的精華,即可以辟穀食氣,因而必須分辨出在自然環境中究竟哪些是屬於優良質地的大氣,讓吸入的氣體達到最佳的「質」和最大「量」的要求。〈晨曦註:就是環境與空氣良好之時才可服氣
所謂最佳「質」的氣,也就是「六氣」,呼吸養生法中所說的朝霞、輸陽、正陽、銧光、輸陰和行暨六種氣。達到養生家所謂的「吸陰陽之和,食天地之精」等日精月華。所謂最大「量」的氣,則 不僅是每次吸入的良質氣要達到最高的肺活量標準,而且更重要的是還要最大限度地把胸腔內的「 濁氣」利用鼻和口以吹和呴的方式充分排出體外。這也就是述「呴吹」呼吸養生法和「晝夜」呼吸養生法所強調的。〈晨曦註:論及服氣質量優劣,必須注重:一自然環境〈如擎天崗或杉林溪〉、二吉凶宮宿方位、三則前述之四季良好的時辰、四則是依照年齡而適當適度適量
6) 這種食氣呼吸養生法在《十問》一書中得到更進一步的發揮,在該書的第四篇「黃帝問于容成 」中有以下的記載: 朝息之治:其出也,務合于天,其入也,揆彼潤滿,如藏於淵,則陳氣日盡,而新氣日盈,則 形有雲光。以精爲充,故能久長。 晝息之治:呼吸必微,耳目聰明,陰陰喜氣,中不潰腐,故身無痀殃。暮息之治:呼吸必徐,使耳勿聞,且以安寢,魂魄安形,故能長生。夜半之息:覺寢毋變寢形,深徐去勢,六府皆發,以長爲極。將欲壽神,必以腠理息。
《十問》論食氣是把一日分朝晝暮夜四個階段。
對於晨間呼吸的要求是:在每次呼氣時都深深地呼出胸中陳氣,力求排除淨盡。並吸入天空中的新鮮空氣令其深入體內。
對於白天呼吸的要求是 :每次都要輕微地呼氣或吸氣,這樣就可以增強聽力和視力,並使精神旺盛不衰,而使練功的本人不患疾病。
對於晚上呼吸的要求是:每次呼吸都能作到深長而緩慢。
對於深夜(即夜間睡眠時間)呼吸的要求:是在睡覺後覺醒的時候,不要改閉睡臥時的身體姿勢,呼吸也要深長而緩慢,但要順其自然出入,不要用力。
關於呼吸方法的講求是古代養生家極為重視的,其一是呼吸精氣,吐故納新,可以長壽的思想,呼吸機能本來是人類賴以生存而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生理活動。人的生命既然與天地自然同源同體,同構同律,則人的生命運動變化節律與外在客觀自然陰陽變化規律便具有了一致性和關聯性,這就是四時攝養的根據。養生必須法天則地,調於四時,順應四時陰陽變化來攝養生命,治氣要順應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根據春、夏、秋冬、朝、暮、晝、夜的不同特點來進行呼吸吐納,導引行 氣,又借助起居飲食以資調氣,如此,即可氣充、精足、神旺而容顏不衰。因此掌握住規律的人就長壽,違背規律的人就短命夭折。在這方面充分顯現了古人養生哲學的智慧,值得我們重視學習。
辟穀食氣術的發展與評價
一、    秦漢時期對於氣的認知。
「氣」作為生死的決定因素的觀念,在中國起源甚早。例如,《莊子》即認為:人之生,氣之 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類似的表述也見於《管子》: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氣」的觀念在漢 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淮南子.泰族篇》: 「王喬、赤松,去塵埃之雜群慝之紛;吸陰陽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蹀虛 輕舉,乘雲游霧,可謂養性(生)矣。」 所謂「吸陰陽之和、食天地之精」,即是食大自然之氣,吐故而納新,是王喬、赤松等神仙家的養生之道。而王充更以「氣」解釋生死,他説: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能為精氣者,血脈也。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 形體朽……氣之生人,猶水之為冰也。水凝為冰,氣凝為人,冰釋為水,人死複神。他進一步解釋說: 人之生,其猶水也。水凝而為冰,氣積而為人。冰極一冬釋,人竟百歲而死。人可令不死,冰可令不釋乎? 因而生死被簡單地定義為氣的聚散。因為「生」據信是由氣構成的,人們很自然會想到能夠通過增加體內的氣來獲得長壽乃至成仙。因此,或以「吐故納新」,或以「食氣」的名義調節呼吸被 廣泛認為能夠產生益壽的效果。
二、    道教與辟穀食氣術
東漢後期,道教興起之後,吸收神仙、方士之術,並結合三尸信仰,進一步認為斷穀為長生之法的基礎。《太平經》就有多條提及不食或少食: 「是故食穀者命有期,不食者與神謀,食氣者神明遠,不飲不食與天地相卒也。」(《太平經 》第一百二十六) 「問日:上中下得道度者,何食之乎?答曰:上第一者食風氣,第二者食藥味,第三者少食, 裁通其腸胃。」(《太平經》第一百四十五) 《太平經》雖經南北朝末期重編,但其中多保存漢代人的思想。所論食穀與斷穀的經驗,正與 先前方士辟穀信仰相結合,深信不食、少食為成仙之術。魏華存所傳授的《黃庭內景經》中就說: 「百穀之實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返老得還嬰。」「三魂忽忽魄糜傾, 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寧。」(三十章)  而據史料記載,東漢時期的不少方士都熱衷於辟穀之術: 潁川儉能辟穀,餌伏苓。……初,儉之至,市伏苓價暴數倍。議郎安平李覃學其辟穀,餐伏苓 ,飲寒水,中泄利,殆至隕命。張華《博物志》也有類似記載,稱魏王所召集的許多方士,如陽城郗儉、廬江左慈等「皆能斷 穀不食,分形隱沒,出入不由門戶。」 據《枹朴子.微旨》的說法認為:人體內有名為「三尸」的無形神靈,它們總想從身體的牢籠中掙脫出來。它們總是希望它們所寄居體內的人早死〈晨曦註:這是錯謬觀念所致,不懂元皇正炁〉,以便自己能獲得自由,由於三尸在人體中是靠穀氣生存的,如果人不食五穀,斷其穀氣,那麼三尸在人體中就不能生存了。 然而道士修道需要食氣主要的理論應如《雲笈七籤》卷五十九「神仙絕穀食氣經」中所言: 「道者,炁也;愛氣則得道,得道則長生。精者,神也;寶精則神明,神明則長久。行氣,一名鍊氣:其法正強臥,息漱醴泉嚥之,醴泉者,華池。以鼻微微內炁,徐引之,莫令大極。 ……長生之道,在於行氣;靈龜所以長存,服氣故也。」因此自從六朝以後,辟穀食氣的方法,逐漸增多:道書記載的各種辟穀藥方不下百種,在食氣方面逐漸演變成服食五牙真氣,服氣之法,多和咽津、辟穀、吐納、閉息、存思、守竅等方術相互配合,並有服體外之氣和服體內之氣的分別。服體外之氣時應和存思結合,有服五芽、六氣、紫 氣、霧氣,甚至服五方靈氣、日月光芒及星精月華等法。服體內之氣有服五臟氣及元氣等法,如孫思邈在《存神煉息銘》說:「欲學此術,無須絕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攝心靜慮,氣海若具, 自然飽矣。」「氣若不散,即氣海充盈,神靜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顔駐色,變體成仙。」孫思邈所傳爲服體內元氣法訣。其他還有《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及《雲笈 七簽‧諸家氣法》等書所載服氣法訣,都是道教服氣法的典型之作。
以現代科學驗證而言,氣本身是一種能量,也是一種信息。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人作為 宇宙中的精靈,只有將生命的靈性與大自然和宇宙的慧性相通融,由外在的採氣吸取融合,再透過導引行氣加以強化,經由調身(煉形)、調息(呼吸)、調神(存思)而達到延年益壽目的。此為道教辟穀 行氣術在東漢以後進一步的發展。
三、    對於辟穀食氣術不同的評價
辟穀食氣之術在歷代均有擁護奉行者,然亦有持保留態度者如東晉時代的葛洪,他在《枹朴子 .雜應篇》中說道: 或曰:「敢問斷穀人可以長生乎?凡有幾法。何者最善與?」枹朴子答曰:「斷穀人止可息肴 糧之費,不能獨令人長生也。問諸曾斷穀積久者云:『差少病痛,勝於食穀時。』其服朮及餌黃精,又禹餘糧丸,日再服,三日,令人多氣力,堪負擔遠行,身輕不極。其服諸石藥,一服 守中十年五年者,及吞氣、服符、食神水輩,但為不飢耳,體力不任勞也。道書雖言:『欲得長生,腸中當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又云:『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穀者智而不壽,食氣者神明不死。』此乃行氣者一家之偏說耳,不可便孤用也。葛洪認爲辟穀之效只是在於:(1)「可省餚糧之費」;(2)「差少病痛,勝於食穀時」;(3)「若遭荒世,隱竄山林,知此法者,則可以不餓死也」;(4)可以減肥,「身輕色好,堪風寒暑濕」,如此四端而已。但如果服食不得其法,則往往「體力不任勞也」。即使服食得法,又兼行氣,可以漸生氣力,最終也還是不能達到延年的目的。在葛洪看來,辟穀的效用十分有限。他主張,如果不是出於不得已,也斷不了口腹之欲,最好還是「無致自苦,不如莫斷穀而節量饑飽」,認爲過於壓抑食欲 ,並非長生久視之道。 近人陳攖寧也認為: 辟穀之法雖佳,但非人人能用。故只可為上智說法,中材以下,難知難行。若信辟穀足可以解 決普通人類爭食之問題,仍是一種理想。惟少數修仙學道之士,隱居深山窮谷,食物運輸,深感不便,儲蓄乾糧,常憂匱乏。辟穀之方,正為此輩而設。 他強調:無論何種斷食辟穀之法,僅可以解決吃飯的問題,而不可以達到成仙的目的。如果真 到生活困難的時候,不妨借重此術,逍遙物外,免致仰面求人。若欲專恃辟穀術為修道之梯航,非古仙之本意也。
葛洪與陳攖寧均為道教史上著名的仙道迷,他們幾乎一輩子都在追求長生之術, 他們卻認為辟穀只能節省食糧,無法令人長生。
《素問.生氣通天論》就已經指出飽食的弊端:「因而飽貪,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高梁之變,足生大 丁,受如持虛。」因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古人這些精闢論述,已被現代科學所證實。而現代人由於營養過剩而造成的肥胖,卻隱然成為節食減肥的主要理由,由於現實上人體離不開飲食營 養,而飲食不當,又會危害人體健康。現代醫學已經證明,飲食不當實為百病之源,營養過剩和不足都足以損害健康,使人患病而短壽。經常飽食,不僅加重胃腸負擔,引起消化不良。而且由於血液過多集中在胃腸,使得心、腦等重要器官缺血,由於營養過剩而造成肥胖病,由此引發糖尿病、 膽結石、痛風、心肺血管等疾病。而適當地少食、斷食可以防治這類疾病。從理論上說來,降低攝 食量可以減緩生命的成長和老化過程,吃的越少,體內產生的自由基的量也少,而自由基是導致人 體日益朽壞老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飲食在現代社會裏仍然是重要課題。 我們或許仍然要問:人類不吃飯是否也能活得很好,是否僅靠陽光和空氣,就能像植物般生存 ? 據民國九十六年六月三十日「人間福報」報導說:德國化學博士邁克爾.沃納六年來只靠流質維生,而且身體狀況良好。他深信他大部分的能量來自陽光與大氣,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植物人」。 今年五十八的邁克爾一直對人不吃飯也能活得很好的想法很感興趣,他從公元二零零一年決定 親自實踐。他費時三周使身體適應不進食的狀態,接下來的六年他只喝果汁、咖啡、水以及牛奶。他認為這種方式可以淨化自己的身體系統。 邁克爾身高一百八十公分,原本體重九十五公斤,斷食後逐漸穩定在八十公斤左右。他現在每天只需要睡五、六個小時就精力充沛。期間他也接受過身體檢查,證實他的狀況良好。至於為何有名模節食而死,而邁克爾卻身體健康?邁克爾說:「還有許多問題我們現在無法解答,但 我確實知道,我大部分能量來自陽光和空氣,有點像植物。」 據說,全世界大約有五千名「光和空氣主義者」,他們也都和邁克爾只喝流質維生,邁克爾認識三十位這樣的同好。
或許受到斷食療法逐漸風行,及試圖印證古人的辟穀食氣的理論。筆者過去幾年來亦曾在暑假期間試行辟穀食氣實驗,畢竟任何養生方法終究還是要靠自己親身體驗,比較會有切身的感受。 最初也是循序漸進採取逐漸減食的方法,由一日三餐減爲二餐、一餐,並試行服氣導引鍛煉,使身 體適應一段時間後,就轉爲以飲水食氣爲主,在辟穀初期,每日飲用適量「薄米湯」,即新鮮小米 熬成的稀粥湯,可增功效,有益人體,其主要作用有二:一為引導濁氣下降,有助於清理腸胃;二為緩解辟穀厭食反應及氣沖病灶的反應。但應注意米湯內不得加鹹或任何調味品。同時吃一些有 機蔬果、精力湯等,使身心逐漸適應,這樣就可在一段時間裏不食穀物,而身體仍能保持比較健康 、正常的狀況。 在食氣方面,辟穀後,應常往自然環境優美場所練功,如山林、水邊、花草繁茂之地,空氣清新之所等。這既有助於食氣,又能提高辟穀功效。首先要掌握四時環境陰陽變化規律,於每日夜半子時起至寅時間,可試著努力嗅一下空氣,便知道此時的空氣味道特別清鮮,嗅之舒爽,在此「一陽來復」時,夜靜如水,自古被養生之人視為最重要時刻,此時可嘗試觀想將宇宙萬物融於心神之 中,把個人視為宇宙中的精靈,並且將生命的靈性與大自然和宇宙的靈性相通融似能感悟到無法言喻的神奇現象。並且把後天的邏輯性思維暫時斷掉,重新闢啟先天的直覺性思維靈性,調節呼吸吞氣服食,依照古人食氣的方法,以大自然宇宙中五方、五行、五色之元氣來親和於自身體內的五 臟,使五臟得到宇宙大自然精華之氣的滋補,逐漸進入辟穀不食的境界。
嘗試辟穀之初,或許會出現一些乏力感、飢餓感、口苦,畢竟不吃飯還是有些不習慣,但慢慢地就會消失。只要能挨過前三天,身體便會慢慢適應,一般,三日後伴隨而來的是一種身體微微發熱,全身感到溫熱的、輕鬆的、非常舒適的感覺。頭腦也瞬間頓悟了似的,分析清澈,思維明朗。 而在斷食期間或斷食一個療程後,體內會排出一些黑色的宿便、口內會留存一些有味的氣體及排泄 赤黃的小便,這是真氣逐漸運行於內,並對身體內部進行的一次大掃除。一些有害細菌和毒素隨著 斷食的時日延長,不斷被排出體外,感覺上真元之氣更為暢通、全身經鬆靜舒適,似乎具有的潛在功能亦被激發和導引出來。
實驗者曾實行過一日、二日、三日、七日、九日不等的辟穀,感覺上生理的饑餓感並不難克服,即使不吃飯,人仍然可以維持生理系統,倒是已經習慣性吃三餐,如果不吃飯的話感覺上還是怪怪 的,因此只能施行短期辟穀,不夠對於辟穀之術倒有著親切的體會。
其實施行辟穀重要的是前幾天的如何克服飢餓難忍,及辟穀以後的復食。
因為復食初期,過量飲食最易損傷腸胃,危害健康。故復食後數日內,應絕對把握少、軟、稀、素的原則,剛開始幾天要從流質和一些清淡的東西開始食用,如稀粥、牛奶、果汁、蛋湯等。不宜吃過多甜食,等胃腸逐漸恢復原有的功能後再恢復正常的 飲食習慣。由少到多,由軟到硬,由稀到稠,由素到葷。日進少許流質素食素菜,以後逐日漸增飲 食的量與質,
在復食第一周內,忌食一切葷腥厚味,以鞏固辟穀效果。
辟穀與飢餓絕食療法是不同的,辟穀的含義,實質是斷食加上氣功食氣法,是辟穀以食氣作為基礎,兩者相結合,才是真正的辟穀,一般人將辟穀視為絕食不一定正確。從生理學角度看,絕食 會出現一些飢餓反應,首先是漸漸難以忍受的胃收縮和飢餓感,隨之會出現低血糖的各種反應,如頭暈、全身乏力、眼冒金星、虛汗,甚至因血糖過低而引起休克。長時間絕食,不但不能正常工作 ,還會造成胃病或導致其他的疾病。因此,絕食或節食減肥,可能要付出絕食後副作用影響身體健 康和絕食期間強忍飢餓痛苦的代價。依筆者的經驗。只要方法正確,習練辟穀既不像絕食那樣飢餓 難忍,辟穀期間生活工作照常,而且體力精神更好。但是初練辟穀者,最好在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下 進行,如此也比較容易引導進入辟穀狀態。
辟穀食氣,為中國古來方土求仙養生之術,它的觀念起源甚早,並且在周秦及西漢世已極為盛行。早期辟穀食氣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長生成仙,試圖吸取天地六合之精氣,將人體的氣息與宇宙 氣息交換,希望改善人體的生命狀態,能夠袪病強身與健康長壽,進而長生不死。古來養生家把人 體視為大自然中的一環,天地有氣,人體亦有氣,二氣交通,人在其中,透過身體,三者構成一循環。 在《十問》中在黃帝曾問於容成為何人:「有夭有壽?」時,容成回答說:「你如果想要長壽, 你必須察看天地變化的規律,然後親身去實踐它。」故《靈樞.本神》中強調:「因此智者之養生也,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楨在《坐忘論》序中也說道:「夫人之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 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久。」 道教認為人的壽命長短、亂則強弱,都是可以自己掌握的,修煉得法,可以超出壽命的通常的自然界限。因而宣稱:「我命在我不在天」。
斷穀雖然不能達到所謂長生不死的目的,但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道教辟穀術中仍蘊涵了有現代意義的斷食療法思想。其實人不需要靠許多的食物也可以生存,從節約資源的角度而言,地球的物質有限,許多人正處於饑饉狀態,不吃或少吃或許可以減少糧食的浪費。雖然這可能僅是一種理 想,但經過實際驗證,並不是那麼的難知難行。至於為何有名模節食而死,而邁克爾卻身體健康? 恐怕我們還是必需探討他們之間的差異,氣功辟穀是一門學問,並非不吃飯就叫辟穀。古代辟穀,多指要吃就吃、要辟就辟的自主辟穀,而這種辟穀又要和藥餌與行氣相結合,並且必須配合食氣。如果不懂食氣之法,辟穀有害健康。一些高僧如虛雲老法師、廣欽老和尚均能入定甚久,後者在晚年更能長期以蔬果為食,他們都是辟穀成功的例子。主要是他們都有禪定功夫做基礎;我們必需吸取古人養生的精華,以避免方法上的錯誤。
「道教辟穀食氣術」,不僅僅是理論而已,事實上它是千百年來無數道士,以他們獨特的修行方式,而獲得寶貴的經驗,現代人由於飲食不當、營養過剩,所引發的文明病,事實上可以藉由少吃、減食乃至辟穀食氣,而獲得改善。惟必需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態。辟穀食氣之法,如運用得當,其效果可以促進人體真氣的運行,激發人體潛能,從而變化人的體質。而現代人行辟穀食氣術,亦 可淘汰掉體內多餘的脂肪和變異的細胞組織,從而更新體質,提高內氣修煉的層次,仍有防病健身 的效果。因此,他不僅是個人的宗教體驗,或少數人受益而已,人人可藉著這種辟榖食氣方式,調 整自己的生活節奏,提升個人的心性修養,而在現代醫學的運用,乃至國民的整體保健,都是極有 幫助的。

2#
 樓主| 晨曦〈道師〉 發表於 2015-11-30 14:16 | 只看該作者
晨曦註:春天卯時服食東方朝霞,冬天子時服食北方沆瀣,秋天卯時西方淪陰之氣,夏天南方日中之氣,每日靜坐吐納可得天地玄黃之氣;練習者可以服氣抵食一餐
以上方法最好是能依順序,以一年為期按春夏秋冬順序一輪為止。
若不是以一年四季一輪,則不用等年頭才開始,任何季節都可進行,但食氣都以上午的陽光與清新的森林空氣為主,就可以盡量擷取太陽與天地間的正面有益能量。
印證因緣果報,實證天理因果,協助超昇業障,教導修行功果

本版積分規則

柏廬講堂/實證因果紫微斗數學會
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15812樓
預約電話:(02)8925-8927
預約時間:15:00~21:00
服務時間:每週一至週五晚上7~10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實證因果紫微斗數學會

GMT+8, 2024-12-4 01: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